看了那么多恋爱攻略,但是你知道古代的恋人在七夕如何表达爱意吗?他们是聚集在街市里相赠巧果?还是漫步在桥畔河边看烟火?
其实相比看烟火,古人最喜欢的便是在七夕吃巧果,女子们芊芊素手制巧果,万千思绪与君去。在七夕当天将巧果赠与有情郎,表达自己的心意。于是这七夕的巧果,也逐渐成为爱情的象征。
七夕的巧果虽是美味,但你我未必知道,它的起源与制作,传奇颇多。
传说和历史,你最心仪哪一个?
巧果,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关于巧果的诞生,民间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。
相传很久以前,有一位姑娘叫小巧,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,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,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,焚香供奉。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,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。玉帝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,于是令月老牵线,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。
此后,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,夫妻不离不弃,受到众人羡慕。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,在每年的七夕制作形状各异的小点心,祈求姻缘美满,这种点心便是“巧果”。
传说再动人,也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,没有史料可考。那巧果真实起源于何时呢?
据历史记载,巧果起源于宋代(960年-1279年),《东京梦华录》里称之为“笑厌儿”、“果实花样”。那时的女子们在七夕节相互比拼厨艺,巧果不仅是这些女子相互比拼厨艺的产物,久而久之成为七夕的代表美食。
七夕的爱情催化剂
宋朝时最早记载了巧果最初的制作方法,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,然后和入面粉、芝麻、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,晾凉后用刀切成长方块,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,入油炸至金黄,吃起来酥脆可口。
巧果这种需要高温炸制食物频繁出现在餐桌上,成为风靡美食,也是由于宋朝时厨房里的铁制器具随处可见,铁制器具耐高温,坚固且导热均匀,巧果炸制起来十分方便,不用担心高温引起器具开裂。
除此之外,在当时的北方地区,还有保留着巧果的另外一种做法,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,用油和面,搓丸子,裹油酥,擀面的时候手法一定要均匀,这样的油酥才会是一层一层的。
据说巧果上的一层酥皮,便是一层欢喜,手巧的女子可以做出“千层”,表示与君同好,至死不渝。用擀面杖擀一次面,也表示相爱的两个人一起共渡难关,将面前所有的阻碍统统“赶走”,求得生活幸福美满。
面和好后,揪出一块剂子,摁入用桃木或者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,照着面板一磕,一个带着可爱图形的巧果就诞生了,之后在烤炉上方放置铁制烤盘,来回翻烤,熟后的巧果香飘十里。
巧果的制作,就是七夕的爱情催化剂,饱含古时女子对心上人的心意,须得经历很多人事,才可取得最甜蜜的结果,也印证了那句古诗中的场景——“金凤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两情若是长久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”
烹饪是最好的情感交流
古时的人们过七夕,将所有的浓情蜜意寄托在一道食物里,相爱的两个人在夜幕中,赏着牛郎织女星,再来一壶清茶,两块巧果,便是郎情妾意,心意相通。
对于传统节俗的传承,不是享受形式上的仪式感,更不是沉迷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。这个七夕节,传统的味道也要得以延续。
不如用美食来表达对节日的尊崇。将一切情爱烹成佳肴。将亲手制作的巧饼送入烤箱,等待着你们的感情随着烤箱的温度慢慢膨胀。
万事兴中式专业烤箱,帮你完美复刻传统的味道。旋转精烤,避免巧果出现内部熟透,但外部焦黑的情况。送你一个最有传统“中国味”的七夕。
摈弃物质上的铺张,保留节日的精髓,
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,
中国的节日都离不开吃,
所以,
留言说说,你的不一样的七夕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