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粽子是中国端午的传统。随着生活越来越方便,人们吃的粽子大多已经出去买了,粽子的礼盒也是越来越豪华。不过,这些天上海菜市场的粽叶销售又兴旺起来了,有些超市也卖起了粽叶。自己动手包粽子正在成为人们找回端午气氛、体验传统节日内涵的新趋势。
家住上海闵行区莘南路的市民刘蔼如,已经多年不在家自己包粽子,这几天却又开始四处张罗筹备原料,热火朝天地包起粽子了。她在小菜场买来半斤粽叶、4斤糯米、8两瘦肉、1袋碱,分两次包了16个碱水粽子、21个肉粽子。
之所以选择自己亲手包粽子,刘蔼如说有三个原因:第一是“味道”——粽子本身的味道和节日的味道,在亲手包制的过程中能有独特的体验。刘蔼如是宁波人,特别爱吃碱水粽子,而在上海市场上很难买到碱水粽子。自己动手包,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,无论用料还是味道,都能满足自己的口感。而且,“在一勺一勺盛米、点馅,一折一折包裹粽叶的过程中,端午的味道也就融进去了!”刘蔼如说,“如果家人有空,一起包,那就更其乐融融了。”
其次是安全放心。在刘蔼如看来,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不少假冒名牌产品的粽子,有两次她都买到了假冒粽子,不仅味道难吃,更让人担心食品安全。
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经济实惠。由于近期原材料糯米、绿豆、赤豆等粮食价格有所上涨,今年市场上的袋装粽子价格普遍上涨,例如,赤豆粽子,往年每个0.8元-1.2元,今年每个要2元。刘蔼如算了一笔账,自己包粽子比在市场上买粽子价格要便宜一半。
粽子包好后,刘蔼如分别送到婆婆、儿子、小叔子家,大家都感到特别好吃。一大家子还相约端午节那天都聚到刘蔼如家,一起包粽子。端午节前特意从北京赶来看世博的亲戚徐筱如高兴地说:“因为有了端午节假日,有了手包粽,家人相聚亲情交流的感觉特别强烈。”
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张娅娅认为,近年来粽子一度成为外送礼品,实际上是将承载传统文化、亲情民俗记忆的食品,变成了带有功利投资目的的“利益交换”。而在亲友间传递的家制手包粽,还原了粽子的本来面目。
在张娅娅看来,当下的经济文化背景下,在“费时费力省钱”与“省时省力费钱”两者之间做选择,其实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选择。对于愈加重视家庭传统、文化传承的人们来说,手包粽的“不可替代性”“亲情附加值”是机器批量生产所没有的。